王德根:上市只是新的起点 DATE: 2025-01-15 18:58:53
农牧业的起点大变局,千帆竞渡,王德百舸争流。根上农牧业的起点面孔,有企业家大开大合,王德有小散户细水长流。根上
已过去的起点日子,令人感慨。王德有人鲜花着锦,根上有人厚积薄发,起点有人低调待时,王德有人黯然离场。根上
南方农村报策划“农牧业面孔2024”专题报道,起点讲述农牧企业家的故事,反映产业的喜怒哀乐,探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欢迎关注。
2023年12月6日,随着港交所的一声锣响,德康农牧在香港正式上市,当天市值就一举突破145亿元。当前,德康年出栏量已跻身全国前六,11年间,生猪销售量增长超140倍,这样的成长速度在整个农牧业都堪称神奇。
这一切背后的掌舵人,正是德康创始人王德根。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能将企业上市,可以算是功德圆满了。但对于王德根来说,这还远不是终点。在上市当天的致辞中他就提到,“今日在香港上市,既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这让我们在强化战略定力、增加发展自信的同时倍感挑战与压力、责任与担当。德康上下必将全力以赴、以最大的决心与努力,以更加优异的业绩回报大家。”
德康农牧创始人王德根
从农家子弟到顶级经理人
相比于秦英林、刘永好、陶一山这些农牧业的传统大佬,王德根属于更年轻的一辈,低调也是他一贯的行事作风。但翻看王德根的职业生涯,低调的他却屡屡创造出常人难以企及的神奇成就。
70年代初,王德根出生于重庆合川的一个农民家庭。1992年,王德根还在电子科技大学读书,彼时的他早就听说过新希望集团四兄弟的创业故事,趁着暑假期间跑到希望集团谋求实习机会。
1994年,王德根大学毕业,怀揣着大志向的他,不甘捧着“铁饭碗”安逸度日,借了4万元后回到家乡合川卖起了希望饲料。
当时合川有两个饲料经销商,他主动找上门,承诺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为他们组织回希望饲料,并免费帮他们打开市场。这两个饲料经销商欣然同意合作。以前通过汽车发货,每吨运费为150元,但在集合了三个人的资金后,就可以用火车来发货,每吨只需要100元,他赚取的只是每吨50元的运费差价。不仅如此,他还把经销商分为4类,并把一天划分为相应的4个时间段分别拜访:上午,跑新进货的新客户,帮助、引导他们做销售;中午,安排与问题客户一起吃饭,目的是交流沟通;下午,跑惯常客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晚上,安排与重要客户深入交谈,加深感情,这样一来,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短短半年之后,王德根的饲料月销售额居然达到了110万元,成为当时希望饲料经销商中的佼佼者,并引发了希望事业创始人陈育新的关注。到1998年底,王德根创下了月销售希望饲料1000吨的业绩。最高峰时,一个人的销量即占内江万千饲料公司(以下简称“内江万千”)高端猪料总销量的60%以上。
1999年,彼时已经是华西希望集团董事长的陈育新向刚结婚的王德根抛出橄榄枝,希望王德根能出任内江万千饲料公司的总经理。王德根思考过后,毅然放弃了年入百万的饲料经销生意,将成熟市场交给公司,应邀出任内江万千总经理(月薪2280元)。当时,内江万千饲料月销量为2000吨左右,处于亏损边缘。而王德根接手的最初几个月,由于加大服务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并给销售人员配置摩托车,公司还出现了阶段性亏损。为此,王德根压力很大,每天超量工作,晚上睡不着觉。但他坚持自己的策略,大胆提出,“要把以前与竞争对手交手时最令人心动的业务员挖过来”,“把挖走自己客户的业务员挖过来”,并亲自抓销售,与销售人员同吃同住。不久,销量开始逆势上涨。
至2001年2月,内江万千的月销量已经达到5000吨,之后一路直线上升,当年年底即跨越万吨大关。2001年2月,他兼任贵港万千总经理。接手之后,该公司半年之内盈利能力即提高了10倍。2003年1月,32岁的他出任华西希望副总裁,主管全集团的饲料经营工作。
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准确预判和魄力,王德根顺利完成了第一次蜕变,以创新性地破解了困扰众多经销商多年的发展瓶颈——从一个饲料经销商一跃成为企业管理者。
二次创业,德康崛起
2005年,为抓住行业整合的最后契机,同时,也为了探索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机制、以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陈育新对以王德根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充分授权,在华西希望集团内部成立管理特区——“特驱”。经过几年奋斗,特驱不仅顺利完成饲料产业布局,并连续多年饲料产销量四川第一。
王德根同时也在继续个人创业的探索。2011年,他出资1040万元,从特驱集团手中收购了重庆特驱42%股权,成为最大股东。次年重庆特驱更名重庆德康,这就是德康农牧的前身。
在王德根的治理之下,德康农牧逐渐从最开始的单一家禽业务扩展到了生猪、家禽育苗、养殖销售以及饲料生产,还深入到食品深加工领域。
王德根深知,养殖环节是决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不可跨越的一步,因此,短短几年时间,他斥巨资,搭建起了可与国际水平比肩的自有养殖育种体系,从源头确保了养殖的安全高效。根据招股书显示,德康农牧现在已拥有核心种猪群规模约1.48万头(包括后备母猪及后备公猪),纯种种猪规模为14.81万头,形成了曾祖代 - 祖代 - 父母代的完善繁育体系。进一步对比设计和实际母猪存栏量,使用率基本保持65%以上。2020年度的使用率高达87.3%,2023年前5月也已接近70%。
德康还在云、贵、川、渝以及吉林等地建立了数十家健康生态养殖基地,引入欧盟标准,种养结合,场在山林中,场在果园中,在提供真正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的同时消除了粪便污染又用有机肥替代无机肥,改良了土壤、避免了水资源的污染,是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农业”,更是一条符合国情的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独特优势,助力上市圆梦
尽管德康2023年最终完成了上市的目标,但回过头来看,一家农牧企业近年来想上市绝非易事,整个行业深陷下行周期,诸多巨头也深陷亏损。多家冲击上市的企业或主动撤回,或上会失败。在这种环境下,德康同样也是经过了多次挑战才上市成功。这也离不开王德根带领德康打造出来的几大独特优势。
首先是高速增长。2022年,德康农牧生猪销量543万头。农财智库数据显示,在中国所有生猪供应商中,德康农牧排名第六,市场份额为0.8%。按黄羽肉鸡销量计,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2.1%。
据农财智库统计,2020-2023年前5月,德康农牧生猪出栏量分别为137万 头、373万头、543万 头、292万头,累计出栏达1345万头。显而易见,自 2020年来,德康农牧的出栏量逐年增长,2023 年或将再创新高。事实上,德康农牧经营业绩自成立以来高速增长,在过去11年,生猪销售量增长超过 140倍,业务已遍布中国13个省及自治区的39个城市。
其次是持续打造特色的家庭农场养殖模式,为扩张提供支持。顺应国家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号召,王德根将家庭农场作为产业模式固定了下来——由公司提供优质的种猪和饲料及饲养管理技术,农户负责具体的饲养管理。王德根坚信,食品的源头不在食品加工车间,而在养殖端、种植端,甚至在水、土壤和空气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他率领德康花大力气,在长三角、珠三角沿线和东北黄金种植带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践行德康模式 , 打造传承家业、落地种养循环、助力乡村振兴。采用德康模式,一方面能够在实现节粮减排的同时破解食品安全的难题,另一方面猪场固定资产属于农户,农户对猪场的责任心更强、生产指标更好,养殖更容易成功,且养殖技术和猪场固定资产可家族传承,能够很好的实现联农带农助农增收的目标。
最后,是德康对全产业链的提前布局,屠宰加工作为打通产业链最后一环,德康农牧早已有所行动,实现了全产业链条的布局,为进军食品端奠定了坚实基础。
招股书显示,德康农牧预计将业务扩展至下游行业,包括生猪及家禽的屠宰及加工、鲜猪肉及鸡肉以及肉制品的生产和销售,打造高端食品品牌。比如,2023年10月20日,宜宾德康年300万头生猪屠宰肉食品精深加工及冷链项目建成投产,并在30日内,日屠宰规模即突破1000头。
辉煌过后仍是新挑战
上市之后,德康就是一家公众企业,所要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将不同。对此王德根在上市的致辞中也有清晰的认识,“想要成为值得尊敬的,可持续成长的规模企业,必须要有与国家大局相匹配的战略引领与战略落地能力。德康能否成为农牧食品行业的卓越践行者,需要我们不断审视企业的战略定位与国家乡村振兴、节能减排、种养循环、共同富裕等大政方针的契合度,打造高端食品生态圈,以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有责任、有担当地联农带农、致富增收,同时还需要保持企业健康增长的能力。”
不过在眼前,王德根首先要带领德康面对猪周期的挑战。他也一如职业生涯过往一样果断出招。他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企业体量的不断扩大和德康模式的逐步深入,企业面临的竞争强度和管理复杂性也在迅速增加,对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管理体系、组织能力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真真正正把德康模式落地,不仅需要战略坚守,还需要持续高质量的成长,需要更高的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必须坚持五位一体:耐心、技术、资金、资源、团队。
在投资决策方面,以最大的决心坚持战略定力、打造卓越的商业模式,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的增长;
在关键技术方面,对标世界一流,提高技术标准和技术储备;
在管理体系方面,持续推进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数智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运营质量;
在组织能力方面,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不断自我超越,持续打造学习型组织,实现人才辈出、良将如潮、优兵如雨。
【策划】麦倩明 周晓凤 彭进
【统筹】彭进 吴昊晖
【作者】吴昊晖
【来源】南方农村报 农财宝典 新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