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一犁土,成春春分地气通。播面当前,进度积万湛江各地正抢抓农时,湛江做好农作物春耕备耕和田间管理工作。已完据了解,成春湛江今年全市计划春播总面积476.21万亩,播面比去年增加1.61万亩,进度积万主要包括早稻、湛江玉米、已完薯类、成春豆类、播面花生、甘蔗、蔬菜等作物。其中计划种植水稻近149万亩。截至3月6日,全市已完成春播面积193.12万亩,占计划面积的40.6%,其中水稻完成20.1万亩。
科技赋能,田间上演“农机秀”
初春时节,万物生长。在雷州市东园村西洋农田里,机器轰鸣,一台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在水田上耕田如履平地,短短几分钟,一片平整的农田便呈现在众人眼前,引得不少种植大户和农机手啧啧称赞。
廉江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粮食等作物耕种的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
据了解,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是一种集成了多种耕作机械功能的创新型农业装备。该机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具有优良的行走功能和耕作效果。其拖拉机驱动原理、独立三点悬挂设计,使得该机在保持高效作业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这场别开生面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新品演示推介会,也让更多农户领略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魅力。
今年开春以来,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安排部署春耕备耕事宜,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在春季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应用,积极开展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示范推广作业和无人机植保作业,指导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节能环保型水稻烘干中心建设项目等农机化项目实施。
农技培训,农户现场学“良方”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农业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
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藏粮于技”战略,近日,中国太保产险湛江中支邀请湛江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现场为辖区范围内水稻种植户开展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提升农民水稻种植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中国太保产险湛江中支邀请湛江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现场为辖区范围内水稻种植户开展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培训会上,水稻专家就春季水稻高产、稻田培肥、水稻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内容特别是抗灾减灾技术进行了专题培训,详细讲解了水稻种植的相关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参加培训的农户积极与水稻专家探讨水稻科学种植知识,并表示本次学习为今年的春耕生产增添了动能,他们对全年粮食增产增收更有信心了。
此外,广东天宏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带领种业研发团队到培训现场进行授课,详细阐述了海水稻种植、施肥及养护全过程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现场气氛热烈,农户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专家均耐心地一一进行了解答。
为切实发挥农业保险服务春耕备耕工作的积极作用,中国太保产险湛江中支农险人员还宣导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政策、理赔政策、服务标准等相关保险知识,讲解和普及反假币、反诈、存款保险等相关金融知识,并对消费者常见的非法集资、养老诈骗、电信诈骗、代理退保等诈骗陷阱做出重要警示,进一步增强农户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障农户权益。同时,针对稻田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天气问题,积极指导农户做好开沟排水清沟、杂草防控等工作,确保春耕到地头、服务到心头,全力以赴保障春耕备耕工作有序推进。
农资保供,筑牢平台“压舱石”
农资供应和化肥冬储关系开年春耕生产。为确保今年春季农资供应货足、价稳、质优,以便更好完成“淡储旺供”任务,全面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储备“蓄水池”和“压舱石”作用,今年年初,湛江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扎实做好湛江市农资供应和化肥冬储工作,切实落实农资保供稳价责任,助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为确保农资供应充足,市供销社提前谋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一方面指导系统农资企业认真研判全市春耕农业生产形势,加大春耕化肥冬储的货源组织力度,优化货源结构,调整储备库存,构建完善应急保供机制,满足农业用肥用药需求。另一方面,严格农资质量管理,从源头防止和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及经营网点,树立供销社“放心农资”“绿色农资”“不售假货”等品牌形象。
湛江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扎实做好湛江市农资供应和化肥冬储工作。
此外,湛江市供销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通过加强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农资终端供应到位,加快打造以“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基层网点”为框架,广泛覆盖、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网络,不断提升网络覆盖面和终端配送能力,着力打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推动农资进村到店入户。通过整合基层供销社、农资专业合作社等农资经营主体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农资应急保供机制和统一调度机制。
目前全市系统共建农资配送中心5个,规范建设农资网点616个,已到位储备各类复合肥、磷肥、钾肥、氮肥、有机肥、尿素等各类化肥约61.8万吨。市供销社直属企业湛江新供销华合农资公司遵循市场规律,带头发挥保供稳价作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化肥储备保供稳价作用,确保春耕化肥供应不脱销、不断档、不误农时。另外,依托公司已建设的农资配送中心,强化与县(市)基层社的业务合作,持续推进“绿色农资”升级行动,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整理】林健民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企业文化)